首页> 年度报告>合阳县> 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2-15 15:47
单位名称 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业务范围: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种植业病、虫、草监测及其防控技术指导、植物检疫、土壤化验及肥力监测、农村能源技术推广。
住所 合阳县东新街75号
法定代表人 王亚生
开办资金 272.89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合阳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7.14万元 133.13万元
网上名称 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5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登记变革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是农技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我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工作成效显著,全县落实玉米增密度面积17万亩,其中春玉米增密度面积16.2万亩,夏玉米增密度面积0.8万亩。玉米增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中熟玉米品种郑单958,栽植密度5000株/亩,单产提升比较明显。二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按照农业农村局安排,农技中心牵头制定下发了《合阳县种植业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科学调度,统筹安排,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损失,确保种植业生产安全。同时立足本职,加强病、虫、灾害监测、疫情检疫,及时预警防治。1、病虫测报。以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作物为主,突出重大病情,关键区域,重要时期的病虫害普查与防治,面上普查30次,共上报各类信息200余次,发布《病虫情报》14期,并对蝗虫进行密切监测,掌握动态。对玉米螟、小麦白粉病、金纹细蛾实时远程监测预警。2、墒情监测。为加强墒情监测工作,今年在城关镇、坊镇新建2个墒情自动化监测点。同时在城关、甘井、王村等6个镇(办)安装8个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平台和省级平台实现对接,实现了墒情实时动态监测,高效便捷指导农业生产。共发布《墒情简报》18期。3、灾害预警。针对气象预报极端天气及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危险性病虫,提前通过合阳县农业农村局红头文件、“合阳农技工作群”、合阳电视台游飞字幕等发布方案、预警8次,印发《关于当前落实麦田冻害补救措施实施以秋补夏的紧急通知》等尽力减少危害损失。4、应急防控。一是小麦条锈病防控:及时下发防控通知召开了全县防控工作现场会和推进会,通过政府采购20万元防控药剂,下发各镇街实施统防统治2.6万亩,随后对各镇街防控工作进行了督查并进行了防效评估。二是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全县布设草地贪夜蛾诱捕器300套,新安装草地贪夜蛾自动化监测设备1台,虫情测报灯3台,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坊镇润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桃树全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园500亩,在百良镇莘村建立了300余亩花椒绿色防控示范园,配备了黄色粘虫板、生物农药等。5、植物检疫。设置了101个苹果蠹蛾监测点,同时推行“一档,一帐、四查、四定”的果汁厂监管工作机制,把监管工作推向常态化;完成了葡萄花翅小卷蛾、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的专项调查;对县域内洽丰、汉都、高农三家公司1万余亩小麦制种田进行全程跟踪产地检疫,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三是重点项目任务。1、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增效)行动项目。截止目前在王村镇北王村、新池镇宋家庄村、黑池镇太定村建技术攻关区2000亩,在全县建立技术展示区5万亩、示范带动区15万亩、规模化粮食生产镇1个、粮食生产带8个,建立玉米、小麦各类试验示范处理90余个,补贴购置小麦宽幅播种机70台、采购良种375吨(3万亩),冲施肥225吨,今冬明春计划开展化除抗逆社会化服务20万亩。2、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按照省级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方案要求,编制县域《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做好10个省级肥力监测点(今年新增5个)、7个县级肥力监测点的定点监测工作,及时完成数据录入和填报工作,完成125个土样采集、处理、数据库录入及上报。通过询价方式采购有机肥90吨、配方肥80吨。(其中小麦配方肥25吨,果树配方肥55吨),秋播期间采取肥料直供进村模式全部供应到位。围绕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作物开展农户施肥调查30户。3、粮食单产提升项目。按照陕农计财〔2021〕36号《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1年第二批省级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拟发了《合阳县2021年粮食单产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部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工作,建设粮食单产提升项目核心示范区3万亩,辐射带动8万亩。四是重点工作。1、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在和家庄秦龙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与陕西省中药材产业体系联合设立远志绿色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300余亩;申报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和光能互补药材种植项目;指导中资国业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丹皮)成功申请陕西省定制药园;指导和家庄镇中药材发展中心建成日加工黄芩切片6吨生产线一条。今年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7万亩。围绕县人大、政协5件议案,开展3方面关于中药材调研,11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合一行8人,深入和家庄镇调研“关于加快和家庄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2、乡村振兴工作。今年按照县委安排,调整了驻村工作队人员,顺利组织村委换届交接。协助村委和指导派驻工作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春节前和中秋节,召开村在外人士座谈会,为莘村的发展出谋献策策。二是七一前夕,资助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活动,聚焦乡村促振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协助村两委积极引进项目资金220余万元,农技中心投入前期启动资金5万元,建设13座温室大棚,目前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正在招商,由于建设规范,该点代表百良镇作为全县三季度观摩点进行观摩。四是引资120余万元,硬化生产路和通村路两条。五是针对今年前期干旱、九月大风、冰雹、多雨等极端天气,组织帮扶干部认真开展,六查六问活动,排查上报发现问题,宣传补救措施,帮助度过难关。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举办《土壤污染防治法》普法宣传2场次,以黄河沿线、金水河水系6镇30村为重点,发放宣传彩页1400余份,逐村开展宣传;根据全县产业布局指导各镇街做好农膜回收宣传、残膜回收点设立,组织引导种植农户及生产经营主体及时开展残膜专项捡拾活动,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综合实施,全县残膜回收率在83%以上,2020年度农作物秸秆产量为342293.39吨,综合利用量为329187.57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6.17%。配合农局顺利迎接省市检查9次。4、益农信息社建设。指导镇街开展村级益农信息社建站挂牌,开展镇街集中技术培训指导12场次,目前已完成建站验收村级益农信息社211个,建立县级益农信息服务群2个,村级企业微信服务群288个,服务村民1.1万人。我县在全市排名第三。5、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全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为57.5万亩、粮食面积60万亩(含复种面积2.5亩),其中划定小麦面积27万亩,玉米面积33万亩。涉及12个镇街202个村(社区)。划定工作12月份通过省部级验收。6、沼气安全生产工作。对全县5个大型沼气和4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发放整改通知单。针对9个停运沼气工程,及时制作安全警示牌和《沼气安全使用注意事项》明白纸,签订《安全管理权限移交协议》,移交安全监管责任。同时,制作沼气安全生产音频1个、安全警示专题片2个,通过农技信息工作群进行全覆盖宣传,提高沼气使用安全意识。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1、新优品种筛选:其中小麦品种试验共有参试品种10个,通过考种分析,中麦36高于对照晋麦47,西农226、洛旱36、运旱805表现较好,示范中中麦36、铜麦6号表现好,运旱805、渭麦9号略低;小麦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显示:监控施肥节本增效显著,监控施肥亩产335公斤,较农户施肥亩产322.9公斤亩增产12.1公斤,氮肥减量22.7%,亩节本增效41元。2、玉米试验示范。共8个,玉米“5335”、保护性深松翻技术模式示范试验中,5335效果较好,折合亩产836.1kg,比农户技术模式增产9.3%。土壤深松30公分较土壤不耕作增产14.7%。分层施肥增产率达8.7%。夏玉米高产攻关区较大田增产117公斤,增产17.6%。配方区较无氮区亩平均增产56.5公斤,亩增产133.3元/亩,玉米氮磷钾平均利用率40.3%。3、红薯试验示范。与陕西省红薯首席专家刘明慧合作开展红薯品种展示试验,参试品种16个,首次示范菜用甘薯品种福薯18号、鄂薯10号。试验结果表明:鲜食型品种秦薯5号产量高,适口性极佳,是目前适宜当地生产的最佳品种。济薯26建议作为补充品种示范推广种植。红心型品种秦薯8号、烟薯25、紫色保健型品种南紫薯008、秦紫薯2号、菜用型品种福薯18、鄂薯10号,建议作为不同类型的特色品种小面积示范推广。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不能及时掌握快速出现的农业新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三是项目资金到位迟,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农技人员技能提升。结合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指导重点工作,加强练兵,提升技术人员素质。通过传帮带、绩效管理、试验检查、业务交流、“四项技能”提升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2年,我们将以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粮食安全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统筹兼顾,主要抓好试验示范、病虫防控、耕地保护、信息、项目、技能提升、乡村振兴等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县先进党组织、全省土肥水工作先进单位、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先进单位、农技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