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畜牧兽医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管理。主要开展全县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推广、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品种改良、项目实施、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市场信息监测工作。 | |
住所 | 镇安县前街庙巷66-5号 | |
法定代表人 | 沈晓林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2.73万元 | 129.1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县农业局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的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认真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9次,研究单位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业务活动。(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得力。一是扎实搞好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除猪、牛、羊“四不打”外,猪、牛、羊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鸡新城疫、禽流感等免疫病种防疫密度全部达到100%,应免畜禽挂标率、建档率均达到100%。经县级兽医实验室免疫抗体监测,全县畜禽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全部在90%以上,较2020年明显提高,春秋两防疫工作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二是持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国、省、市、县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突出抓好了调运监管、餐厨剩余物专项整治、屠宰监管、全面排查及宣传培训等防控关键措施的落实,保障全县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强化疫情监测和流调工作。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位一体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不断提高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监测和流调覆盖面,努力做到手段科学、措施到位、工作有序、预警准确。全县共确定疫病监测点189个、疫情观察员189名,其中村级154名、规模场及养殖小区35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场)三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确保了及时掌握全县动物疫病流行趋势,为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四是全面抓好应急处置。今年,我们对木王、达仁等地上报的生猪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迅速拨除疫点,防止疫情蔓延。(二)畜牧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一是狠抓贫困户畜禽养殖,突出做好春季添槽补栏,全县新增养殖畜禽13.9万头只。二是狠抓“两区一场”建设。规划改扩建庄河勤丰养殖场、米粮镇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处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场正在扎实推进,全县规模化程度达到55%。三是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扩大粮改饲种植规模,完成人工种草2000亩,有效推进西口、茅坪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上半年发展中蜂养殖2000箱,培育养蜂大户100户。四是搞好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加强陕南白山羊、岭南牛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保种场的运营监管,稳步扩大活体保种种群数量,加快推进地方品种资源效益转化。五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地,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关于印发〈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的通知》(镇办发〔2021〕11号)文件精神,制定2021年畜牧产业补助标准,争取600余万产业奖补资金予以扶持畜禽产业。(三)持续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效果明显。一是按照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安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投资200万元在全县31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推行“一场一策”,目前所有项目已验收完毕。截至6月底,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达到了100%,全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落实《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全面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责任,提升病死畜禽处理的规范化水平。三是按照县农业农村局、县环境局《镇安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扎实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和信息直联直报工作,准确掌握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四是扎实开展了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对2018禁养区关闭的养殖场户集中开展了整改回头望,及时处置了环保信访案件的查处整改,治理了农村散养户粪便露天堆放和污水直排问题,全县养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社会效益:通过资金扶持、产业指导、技术培训、疫病防控、养殖环境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加快了了全县畜牧产业高效快速发展,有效的保障了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极大的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二)经济效益:2021年,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1万头、1.4万头、17.5万只、100万只,其中猪、牛、羊、禽分别出栏13万头、0.36万只、7.5万只、3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5417吨,禽蛋产量达到5110吨,牧业总产值5.1亿元,牧业增加值2.73亿元。四、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县畜牧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业缺乏知名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养殖场的有效引领和承载,社会散养的产业发展主流面还未得到彻底扭转。二是政府用于扶持新型产业主体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上融资困难,导致产业主体的发展信心和积极性不足。三是环保要求高,规模养殖场治污成本加大,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已全面关闭,规模养殖比例下降。三是人才资源缺乏。目前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在家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直接影响畜牧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规模养殖场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的场长、经理型人才,很多规模养殖场不懂现代畜牧管理,不会记生产记录,不会做项目实施方案;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减员严重,缺乏熟悉圈舍设计及设备配置的技术人员,缺乏懂电脑技术、绘图技术和实验检测检验的技术人才,现有的人员结构与高速发展的畜牧业不协调。五、整改措施。一是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倾斜养殖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从事畜牧产业职业农民。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通过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专项挤一块、外部引一块、财政拿一块等办法,切实保证畜牧业发展资金缺口问题,发展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狠抓生猪产能恢复。突出抓好涉牧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万头养猪场,确保生猪产能恢复,稳价保供。二是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扎实搞好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强化疫情监测,加大防疫监管,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继续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养殖场户的设施设备装备能力,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直联直报管理,持续提高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四是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县镇畜牧技术干部,在产业重点村全面开展肉羊、黑猪、散养鸡等技术培训班,确保全年完成1000人的培训任务。五是抓好产业脱贫工作。继续将畜牧产业做为产业扶贫的短平快项目落实好,实施好,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